豇豆根腐病与枯萎病53
发表时间:2021-03-17 12:25 豇豆根腐病,刚开始是基部的叶片边缘发黄,拔开根系四周土壤,可见主根与根茎部分褪变成黑褐色,病部略有下陷状。侧根数量明显减少,遇到多雨时节,病株基部还能见到粉红色霉状物。病株叶片从下逐渐向上部发黄,但不脱落。根腐病在连年种植豇豆的蔬菜地发病几率较高。感病严重的田块,病株因为肥水的输送受到抑制而会成片死去,若不及时进行防治,豇豆的产量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。 防治办法: 一、农业防治:轮作、高垅栽培、拔除病株等。二、化学防治:1、用3%多氧清水剂600-800倍液喷雾或者灌根;2、用2.5%适乐时种衣剂10毫升兑水5公斤,有选择地进行灌根;3、用75%百菌清600倍液喷施;4、用70%甲基托布津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,与细土拌合,其药土的比例为1:50,配好的药土可直接撒入病株根际;5、初发病的豇豆,可用70%甲基托布津粉剂800-1000倍液喷施。 一般喷施的药剂,相隔7天左右还要再喷1-2次。 根腐病发病症状:开花结荚期病株下部叶片变黄,从叶片周围开始枯萎,拔起可见主根上部和地下部茎变黑褐色,维管束变褐色,侧根少或腐烂。 发病条件:属土传病害,高温高湿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。 防治方法:1.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,同时做好种子处理;2.实行3~4年轮作;3.加强田间管理,增施磷钾肥,避免大水漫灌,采用垄作;4.药剂防治可用敌克松500倍,甲基硫菌灵600倍,育苗青150倍灌根。 [症状特点]危害主根及根茎部。根部自根尖开始发生褐色病变,由侧根延及主根,致整个根系坏死腐烂,剖检病根,维管束呈红褐色,并可延及根茎部。当主根腐烂后,植株地上部亦呈萎垂乃至枯死。本病与枯萎病容易混淆。不同之处在于本病根表皮先变褐,继而根系腐烂,木质部外露,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,但地上茎部维管束一般不变色,此有别于枯萎病。湿度大时病株根茎部出现粉红色霉病征(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)。 [病原及发病特点]病原为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,归半知菌亚门真菌。本病属土传病害,病菌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营较长时间(10年以上)的腐生生活,借助流水、灌溉水、施用土杂肥等而传播,萌发后从伤口侵入致病,种子不传病。土壤温湿条件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。土壤低温高湿,或土温过高,或土温变化剧烈,不利于根系生长及根部伤口愈合,植株抗病力降低,而易诱发根腐病。低洼地,粘质土壤,施用带菌土杂肥,或地下害虫多,农事操作伤根多,皆易加重发病。 [防治方法]豇豆根腐病和枯萎病是两个不同种的镰刀菌病害,发病特点有许多共同之处,两病防治可结合进行。但根腐病多发生于播后20天内的幼苗期,故防治上应以保护幼苗为重点,抓好以下环节(1)注意寻找抗病品种。(2)重病地实行轮作。(3)重病地区提倡药土营养杯育苗和带杯移栽。或穴直播或移苗时药土护种(苗)。(4)加强排水管理,勿过度浇灌水,防大水漫灌。(5)中耕松土时应减少伤根,防好地下害虫。(6)加强苗期淋喷药预防(出苗后以淋施高锰酸钾600―1000倍液为主,连续喷淋4―5次,隔5―7天1次)。见病后拔除病株,继续淋药封锁发病中心。其他用药参照枯萎病。 根腐病是菜豆、豇豆的常发病害,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,往往被忽视。其主要症状是根部自根尖开始发生红褐色病变,由侧根延及主根,致整个根系坏死腐烂,剖检病根,维管束呈红褐色,并可延及根茎部。当主根腐烂后,植株地上部亦呈萎垂乃至枯死。本病与枯萎病容易混淆。不同之处在于:根腐病根表皮先变红褐色,继而根系腐烂,木质部外露,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,但地上茎部维管束一般不变色,枯萎病木质部变色此有别于枯萎病。土壤湿度大时,常在病株茎基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。 该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是:病菌可在病残体或厩肥及土壤中存活多年,无寄主时可腐生10年以上;种子不带菌,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的肥料和土壤,通过工具、雨水及灌溉水传播蔓延,先从伤口侵入致皮层腐烂。土壤含水量大,土质黏重或反季节栽培时易发病。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;发病适温24—28℃,相对湿度80%;地势低洼,平畦种植,灌水频繁,肥力不足,管理粗放的连作地发病重。由于近阶段上海处于黄梅雨季,天气闷热潮湿,所以豇豆极易引发根腐病病害的发生。 防治该病的发生,一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,同时做好种子处理,可用2.5%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后播种。二是合理茬口轮作。可与十字花科、百合科实行二年以上轮作。三是科学施肥。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。四是加强田间管理。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或采用高畦栽植,严禁大水漫灌,雨后及时排水,防治雨后积水引发病害。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。发现该病发生迹象时,可用龙克菌1000倍或适乐时1000倍浇根。 豇豆枯萎病,是通过伤口或者根毛直接进入豇豆体内的一种真菌性病害,近几年有逐渐扩大蔓延之势。5月上旬,气温较高,雨量较多,开始开花的豇豆已现局部病害,表现的症状是病叶黄化,叶脉变褐,叶片易于干枯脱落,根部和茎基部的维管束组织变褐,导管被堵塞,进而外部随之变黑,根部很快溃烂,最终导致全株萎蔫死亡。 全株枯萎,剖开病株茎基部和根部,可见内部维管束组织变褐色,严重时外部变黑褐色、根部腐烂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粉红色霉层。真菌引起的病害,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,腐生性较强,从根部伤口侵入。连作地及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块发病重。 发病多数从开花期开始,结荚盛期可造成植株大量枯死。初期病株下部叶片先变黄,逐渐向上发展,病叶叶脉变褐,近脉的叶肉组织变黄,终致叶片干枯、脱落,病株易被拔起。检视根部及茎基部,根部变褐腐烂,根茎维管束亦变红褐色至黑褐色。 枯萎病防治办法: 一、农业防治:可选择合缘酵素菌生物有机复合肥等高能量、环保型的肥料作底肥或者追肥,既能改良土壤,又能明显地抑制枯萎病,每亩用量40公斤,并配用复合肥25-30公斤。 二、化学防治: 1、用普K作物杀菌修复液20毫升,兑水15公斤喷施;2、用3%多氧清水剂600-800倍液喷施;3、用30%绿叶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。 2、发病初期用恶霉灵粉剂、50%多?硫悬浮剂600倍液、60%琥?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70%百泰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66%敌磺?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7%多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淋根部。 3、(2)重病田实行与白菜、葱蒜类蔬菜轮作。(3)播前种子处理(种子重量0.5%的50%多菌灵可湿粉拌种)。(4)重病地区提倡药土营养杯育苗并带杯移栽[50%多菌灵或40%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按l:500与肥土配成],或播种时穴施药土护种(苗)。(5)增施石灰,改良土壤酸性。(6)整治排灌系统,实行高畦深沟栽培,避免土壤过湿或灌水过高(深)过长时间造成根系窒息。(7)及早淋药,预防控病。从抽蔓上架开花前开始,淋施高锰酸钾600~1 000倍液,或40%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l 000倍液,或30%TY乳油(柠檬醛烯)1 000~1 500倍液,3~4次或更多,隔10~15天1次,交替淋施,前密后疏。见病后,在拔除病株基础上,淋药封锁发病中心,淋透灌足。 4、一是喷施50%速克灵1500倍液;二是喷施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;三是喷施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;四是喷施30%绿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;五是喷施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。 5、发病初期及时施药。使用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,每株用药液200—300毫升,每隔7天左右施药一次,共施2次。也可将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干细土拌匀后,制成药土,沟施于播种行(穴)内后拌种,每亩用药量(原药)0.5—0.8千克。 中文名称:敌克松 药剂特性:防治病害以保护作用为主,兼有内吸作用。纯品为淡黄色结晶固体,原药为黄棕色粉末。不挥发,易吸潮,可溶于水。药剂水溶液遇光、热和减易分解。对人畜中等毒性,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。 主要剂型:50%、70%可湿性粉剂,75%、95%可溶性粉剂。 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:主要用作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,也可用作喷雾。 (l)防治温室蔬菜苗期立枯病、猝倒病,每平方米用含4克有效成份的药剂加20倍细土,混匀配成药上,均匀撒施苗床。 (2)防治马铃薯环腐病,用70%可湿性粉剂,按种薯重量的0.3-0.5%拌种薯块。 (3)防治黄瓜、西瓜立枯病、枯萎病,每亩用含200-300克有效成份的药剂充水75-100公斤喷茎基部或灌根,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进行2-3次。 (4)防治白菜、黄瓜白粉病、霜霉病,白菜软腐病,西红柿、茄子炭疽病,用70%可湿性粉剂500-1000倍液喷雾。 (5)防治瓜类蔓割病,用70%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。 注意事项:(l)不能与碱性农药和农用抗生素混用。 (2)药剂应存置于阴凉、通风处。 (3)药剂在阳光下易分解,应避免在晴天的中午喷药,宜选择阴天或下午5时以后喷药。 (4)本品对皮肤有刺激性,施药后应注意洗手和外露皮肤.拌药种子不可食用或饲用。 (5)在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用药,应适当提高用药量。 |